阿基米德FM 合作 关于 加入 下载

王海滨:广播,就是强场景的直播媒体

12月8日、9日,第四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召开。在9日上午举行的分论坛“网络音频高峰论坛”上,上海新媒体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CEO王海滨作为演讲嘉宾受邀参会,他发表了题为“移动互联网下的广播思维”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今天的题目叫移动互联网下的广播思维。讲到这个题目就要考虑传统广播到底是什么?我们经常在讲短音频,短音频的另一面就是长音频。长短音频不是以时间长短来区分的,所谓的长音频就是一个直播流的状态,我认为这就是常态的广播。

传统广播大体有四个重要优势

  • 01
    处于垄断状态下的频点资源
  • 02
    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 03
    优质的主播
  • 04
    低成本的直播流

当然也要看到广播的劣势

第一、节目样态太不垂直了,节目样态太不清晰了,节目样态太不准确了,也就是说节目没有产品化

第二、广播的广告模式也陈旧了一些。过往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就是注意力经济,节目制作方打造很好的注意力,然后由广告部门来进行销售,这样一个模式虽然经历了近百年的验证,但是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在用户以交互为核心的时代,传统的单向硬性的广告传播已经过时了。

第三个劣势实际上就是广播现有的内容生产流程。

对传统广播而言,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长音频优势。就长音频而言,一定是场景下的直播才会更有价值。就像今天我们看到几百个直播软件的出现,如果说这个直播是没有场景的,它仅仅是为了直播而直播,我们恐怕很难见到它的商业性。带有强场景的广播节目聚拢起非常垂直的窄人群,这样的弱社交部落直播是极其有价值的。

从长音频反过来去思考什么叫短音频?长音频它没有时间维度,它就是一个直播流。那么短音频其实也一样,不是说三分钟叫短音频或者五分钟叫短音频,实际上,短音频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音频呈现的爆点,它就是短音频。这个短音频可能是15秒也许是15分钟,看这件事或者是刺痛公众的那个痛点的音频渲染有没有结束,根据这个来判断它是不是完整的。

我们今天提到传统广播的互联网转型,就一定要注意传统广播提短音频一定是基于自己传统节目而提。在今年的上海广播节,上海广播的中心主任孙向彤专门提出了一个短音频战略,认为传统广播的短音频应该是源自于它现有的节目,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它有两个大好处

1、如果是传统节目诞生的短音频,那就意味着如果一档节目有两个短音频或者三个短音频,就意味着这档传统节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否则它很难拿不出来一个哪怕只有一分钟或者是五分钟的音频爆点。这样的话实际上就产生了对传统节目质量品质提升的一个抓手

2、我们既然谈到转型,什么叫互联网音频?它的标准也很简单,即可检索、可推送。这就要求短音频制作时,你应该能清晰节选出一个完整的音频爆点,做好精准的标签和分类,这就完成了一个互联网音频的制作。然后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把这些内容做精准推送或者是接受用户搜索。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在过往两年多时间里投入了相当大精力来进行用户画像和内容画像的前期探索,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将在这个月15号推出再迭代,这个迭代就是千人千面。我们现在都知道阿基米德在广西台打开是广西本地台的节目,在湖北打开是湖北台的节目,在上海打开就是上海本地的节目,这叫千地千面。千人千面实现的更重要基础是什么?其实就是用户画像内容画像,你要知道这个人他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长音频、短音频的定义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基于传统广播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思考,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商业模式。

提到商业模式有两点是非常清晰的,一个是粉丝经济。粉丝经济不是说它有粉丝就可以了,我们要考量流量、变现、用户等等。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放弃传统广播的理论听众数。我们都知道中国广播有6.8亿的听众,全行业带来的一年的广告收入140亿,当然这实际上是去年的数字,今年肯定是超不过140亿,这个价值实际上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但是另一方面来看,真有6.8亿吗?我们应该努力去放弃那些其实我们摸不到、触不到的6.8亿的概念,更多地是要捕捉到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用户,如果能够用这些用户的行为痕迹来校验你的节目,把你的节目进行质的提升,哪怕10万、哪怕5万都是非常珍贵的。在强场景的节目下实现窄人群的分类,针对窄人群能够提供精准的服务,这是广告变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价值体现,这个变现过程中可以有广告、可以有活动,可以有电商,可以有打赏,包括可以有一些付费,这些都有一些媒体的案例,我们知道全国的广播电台都有各种商业化的尝试,非常有价值。

同时,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必须关注到主播经济,在过往差不多两年实践中,我原来一直在想广播电台最有价值的应该是频点,其次是节目,再是主播。但是两年的实践过来我觉得不对,传统广播真正具有价值的还是主播,超越网红的主播。传统的广播电台的规模经济是无法取代的,广播电台的资源优势也无法取代,只是有一个非常尴尬的点就是组织和主播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弱,怎么样突破弱关系变成强关系是我们现在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机制体制确实它是一个限制,不可能随随便便规定某个主播的收入可以翻倍。那么怎么走?

可以实践的路径第一个是频率,要建立价值链的思维,这不是说在自己的频率里面进行整个商业的运作,而是让自己的频率成为价值链环节当中的一环,有上游还有下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现有的注意力经济的固态思维。比如阿基米德现在的节目社区可以字、图交互,而不仅仅限于音频,未来可能有视频的呈现,它的核心要义实际上就是通过传统广播的传播束缚。

其次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让主播成为价值的环节,而不是成为组织机构当中的一个要素。那么怎么成为要素?更好的是资本关系的嫁接,有的时候我们须要通过一些手段,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说工作室和有限合伙。在这种有限合伙制度的推动过程当中,广播应该把自己的主播IP化,主播的价值通过资本介入来实现有效放大,成为节目内容生产形态当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除了广播电台,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容的生产当中,主播应该成为重要的一个价值变现的环节。

最后要说的是,广播要努力地做到控制价值链的上游,就是在这个环节过程当中千万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变现的末端,或者是仅仅限于说我是时间的销售方,因为广播电台的时间销售是非常有限的。按规定,一小时的电台时间能播出的最长广告是12分钟,24小时乘以12就是一个电台的变现机制,如果这个台有十套节目,那无非就是24乘以12再乘以10,这是一个有天花板、有顶端的广播变现模式。只有站在价值链顶端、实现对主播真正的核心控制力、创新全然不同的商业模式,才是真正创新的开始。

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给自己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做一个怎样变现的模式,具备一个怎样的广播思维,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 返回